|
天下它的意義, 我認為該從兩方面觀察
即名義與實際上的分別.
名義上, 即傳統中國的理念, 天下即指全世界所有的地方,
這是沒錯, 因為中國一直深信取得中原正朔的天子(王, 皇帝)
是擁有普世的統治權, 其信念的基礎在於中國的皇帝是君權神授,
是上天賜與其統治權, 故他亦是地上土地中的萬王之皇.
所以, 天下名義上是遍及世界.
故亦有 [普天之下 莫非皇土; 率土之濱 莫非皇臣] 的理想化的觀念出現.
而這些觀念在中國的強勢王朝, 例如漢唐明清等,
其外交理念都是基於這個皇土皇臣的觀念,
而有朝貢制度的出現.
就是一種透過外國向中國朝貢的手段,
形成外國作為中國無形領土一部份的國際形勢.
而這的外交形勢亦是最接近這種普世天下觀的實情.
至於實際上的天下, 則當然是指中國設立了直接從屬的行政機構的區域為標準,
而上段所說的朝貢制度, 存在一個限制, 就是中國必須在強勢外交時,
方可執行, 而在中國處於混亂或弱勢的年代, 例如宋代, 有史學家
例如台灣的陶晉生教授便提出, 宋代與外族的關係(如遼金), 是處於一種平等外交的狀態,
在於這樣的外交情形之下, 則天下便是指中國的行政區域之內的範圍,
或是當時中國僅有的一些小型藩屬 (例如早年的西夏).
由名義與實際上 [天下] 的分別可見, 天下的概念名義上是普世的,
但在實際的現實環境, 這種過於理想化的觀念, 自然不可能完全實行,
不過, 它在中國外交強勢的時候, 其外交形式是體現了這種精神的.
而在弱勢的時候, 天下的觀念便自然地回歸到十分實際的中國行政體系的地域了.
故由此可見, 所謂傳統中國的 [天下] 的定義, 是取決於中國的外交形態的,
而外交形態亦影響到不同時代的儒士對天下的觀念及定義,
这个是我理性分析的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