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发表于 2020-2-19 17: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云南
镇楼图写的只是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感受的描述罢了,用来做简单的问卷自查尚可,若要“研究”,还是建议看看专业性书籍或论文。
楼主说的回避型依恋进一步可被细分为恐惧型和疏离型。前者因为害怕被拒而极力避免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坐立不安且担心不能长久;后者则认为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拒绝相互依赖,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
另外,虽然现在仍普遍将亲密类型分为四种,但其实它们并非分离、纯粹的类别,而是相对和有重叠的。所以一个人可能看着痴迷型依恋的描述觉得和自己好像好像,再看恐惧型依恋又觉得依然相符。这也是很多网上的劣质心理测试能玩弄人们于指掌的原因。
看到楼上有朋友说想改变,就再写一点把。依恋类型首先被基因塑造,但我们的经验对其有着更深的影响。也就是说依恋类型是后天习得的,因此便有可能发生变化。一次分手可能会让安全型的幸运儿们不再感到安全,一个良人也可能使回避亲密的人不再回避。当然啦,这两个例子都是大起大落的经历。如果生活一如既往(大多数人皆如此),那么已经确立而十分稳定的依恋人格会很持久,并且继续影响新建关系,加强已有的行为倾向,然后我们由此体验到的人际经验又反馈于我们的价值观和亲密类型。
基于中国式教育,国人的不安全亲密类型要比安全型多得多(不过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如此),再加上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大概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身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