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190# 前尘不共彩云飞
哪里跑题了,不战撤出就是问题,失守另说,而且要不是之后所谓的争论修了个掏空国库的防线,原本就是想着不要关外只依靠山海关来守,这就是实力不够打不赢,所以放弃跑掉,这就是耻辱。明朝等着日后所谓的积蓄力量再打,那么这和其他朝代因为力量不够,实力不够采取和亲签订合约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当时情况不敢打,当然也打不过,所以被迫采取屈辱方式而希望获得喘息时机图谋日后,有什么资格标榜多有气节。当然并不是说这种屈辱就是说明这个国家完全懦弱,是任人宰割,只要不是那几个特殊的,有谁不是卧薪尝胆的,能记住耻辱,能知耻而后勇才是好的,而不是所谓自我标榜气节(不过好像更多是蝗汉标榜的)。
上面只是针对所谓的气节说,如果要说明朝那时候的战略,个人觉得有问题,要么当初就把广宁给守住,那是在辽西切断后金和蒙古联系的重要据点,扔弃后让后金开始可以打压拉拢蒙古。要么干脆扔完吧,死守山海关,因为修那个防线是得不偿失,原因,掏空了国库修完了防线,还把可以用来拉拢蒙古在长城北边的牵制力扔掉了,因为没法再收买蒙古了,后面就不用说了,清军破长城而入抢掠,如各种游花园一样。所以修那条防线如果在明朝经济情况不错的情况值得实行,因为可以兼顾侧翼蒙古,末期那时候做不到,而且所谓的蚕食收复做不到,大凌河城就是例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