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

楼主 |
发表于 2014-5-19 14: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江苏
本帖最后由 peng_zhenlin 于 2014-6-11 14:52 编辑
官方的资料片,很多是前后自相矛盾的。下面,我代官方(我代得了么? 3" />3" />)统一一下说法:
宇宙浑沌如鸡子,元气鸿溕,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从科学的观点看,盘古是宇宙伊始的第一个生命体(不一定是人);从神话的角度看,也可以认为是盘古创世。
下面的是天下的文案 乱扯的——盘古开天辟地,清气逐渐上浮为天,浊气逐渐下沉为地。清气分为两支,西华至妙之气化为昆仑,东华至玄之气化为东海。浊气也分为两支,北极至恶之气化为幽都魔族,南极至善之气化为生灵(原来善恶都是浊啊)。大荒世界于是形成。神族、魔族都有超乎凡人的能力,并掌握了超乎凡人的修真方式。盘古死后,三魂化为大道、玄素、拾得,根 化为烛龙。so,烛龙 像盘古一样,睁眼白天,闭眼黑夜。
太古之初,宇宙混沌,没有天地、日月、山河、生灵,万物还未形成,整个虚无一片。
亿万年岁月,混沌间流动的天地元气互相汇聚融合,进化成各种无形的形态,产生不同的灵魂。
这些灵魂再度进化,形成思想,自我,灵识,最终成为被称作太古神魔的存在,他们有莫大法力,拥有开天辟地,倾覆乾坤之能,但神识还被混沌封印,依然处于沉睡之中。
一万八千年过去,神魔之中,名为盘古的神终于从沉睡中苏醒,顶天立地而生长,将天地扩大,最后运用无上法力,生出巨斧,劈开了茫茫混沌。
其中,清气上升化为天界,浊气下降化为幽境,也有二气纠缠不清,胶着四散,化为八方异世。而盘古也在耗尽力量之后倒下,身体变为大陆连接各处世界。
之后众多神魔纷纷苏醒其中最为强大的乃是掌管着世间万物运行天道的八位神魔,被称为“创世八极”。
分别是天昊(掌管四象源力中水和土)、毕方(掌管火和风)、伏羲(掌管规则和秩序)、女娲(生命和创造)、烛钥(混沌和虚幻)、据比(死亡和毁灭)、西子(刑罚和灾祸)、帝俊(知识和智慧)。
其中,女娲和伏羲互相倾慕他们共同游历了无数的空间,最终发现了盘古涅磐之时用身躯所化成的盘古大陆。
由于盘古强大的神识不灭不散,依附在这片大地之上所以这里汇聚天地灵气,联通八方异世。
女娲和伏羲十分喜欢盘古大陆的环境,只是感觉世间生灵太少,于是乎想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女娲借以毕方之力,在泥土中注入自身灵力和天地元气,创造出‘人”。
以人类诞生为时间节点,在这之前的所有时间,被统称为“盘古纪”或“太古纪”。
人类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然而却拥有聪慧的头脑,他们最擅长的便是学习与创造。
天吴和毕方派自己的下属作为神使来教导人们掌握水火地风元之五灵法力,他们被世人膜拜供奉,尊为五灵之神:土神后土,火神祝融,水神共工,风神飞廉以及元神无极。
(记得海寂主线中出过名“毕方”的任务怪。)
今人考证,烛龙 一词,可能是描述 火山爆发 或者 熔岩流动,另一说为天上的苍龙星宿:
不同季节的龙星星象皆在《山海经》中留下清晰可辨的印记,夔龙为春天之升龙,应龙为夏天之飞龙,烛龙为秋天之降龙,相柳为冬天之潜龙,《山海经》对于苍龙星象在每个季节和方位的星象形态和授时功用皆有生动的写照,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原始的龙星纪时习俗。
帝尧时代的四岳,就是颛顼四族,大禹的父亲鲧是东岳,驩头(即欢兜,南蛮)是南岳,三苗是西岳,共工是北岳。
羿
羿,羽之羿风。——《说文》
羿,原指鸟张翅旋风而上。传说中唐尧时曾开弓射九日的射师、夏朝有穷氏国君,都是这个名字。甚至有人混淆二者。
羿,形声字,字从羽,从廾,羽亦声。 “羽”指“箭羽”。“廾”指“双手”。“羽”和“廾”联合起来表示“双手把握箭的飞行方向”。另外“羿”通“夷”,古代东方一支善射的游牧民族统称。
射日的羿,也称“大羿”、“神羿”,是与帝尧的臣民。《山海经》中的“羿”都是指大羿。大羿射日后,又射杀了契俞、凿齿、九婴 等凶兽。大羿从西王母去求来灵药,据说灵药一人吃了能升仙,二人分吃就能长生不老。嫦娥贪图升仙,偷吃了灵药,结果奔月而去。自此鸳鸯分两地,嫦娥永生而孤寂,大羿郁郁而终。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夜夜心。
此篇讽刺信神仙而求长生者。也有人认为嫦娥奔月的故事是寓言,寓意人不可能长生,可能是古之巫者讽喻君王求长生不老的。
后羿,本为 司羿(司 字反写即为 后),世袭射手,兼任宫廷侍卫。是人名,也是夏朝的官职名(可能皇家认为篡位的人不宜留名,所以用职位代称),夷族神射手,从 夏王太康 手中夺权成功。夏朝篡位的羿,也称“后羿”、“夷羿”。原是夏朝的司羿(世袭宫廷射师),篡位后称后羿。夷羿是夏代有穷国的国君,曾经起兵推翻过夏朝太康的统治,有穷国夷羿在代夏期间极度淫乱,任用寒浞为相,但寒浞却与他的妻子纯狐私通夺取了他的王位,最后夷羿被其家臣逢蒙暗害,死在桃木棒(桃棓)下。传说后羿的本领也是十分高强的,他射箭能够射穿十层牛皮——当然这与神羿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了。
《山海经校注》郭璞云:“有穷后羿慕羿射,故号此名也。”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岐舌东,为虚四言。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山海经(海外南经)》
有人曰凿齿,羿杀之。——《山海经(大荒南经)》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淮南子(本经训)》
自开辟以来,太阳星原有十,后被羿善开弓,射落九乌坠地,止存金乌一星。——《西游记》(暗喻夷人后羿射死夏朝数位君主,篡位夏朝,只有夏后少康一人幸免于难。最后唯一幸存的“金乌”少康成功光复大夏,史称“少康中兴”)
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左传》(说的是后羿)
羿除天下之害,而死为宗布,即万鬼之王——《淮南子》(说的是神羿)
直至商代,还有不少氏族以 “有X氏”为氏,比如 有熊氏黄帝,有穷氏后羿,有蠓氏逢蒙。逢蒙从 后羿 学 射,很快成为有蠓氏的大英雄。后羿误杀有蠓氏族人,逢蒙 为族人报仇,杀后羿。后人有诗说:非是逢蒙偏杀羿,只因事在两难中。
有X氏”中的“有”可能是个虚字,也可能是“崇拜、希望有很多” 的意思。有蠓氏 以蠓虫为图腾,认为自己是蠓虫的后人。(很可笑么?现在回族还认为自己是猪的后人呢!)
“后”,原非简化字,是由夏启的史官在公元前2000年根据既有汉字“司”创造的,方法就是把后者反转写,并赋予新的读音。这是因为夏王室出身于“司空”家族,是“群司”(司空、司徒、司马、司稷等)之一,为了表示子孙后代不敢与皇祖大禹比肩等列,故以“司”的镜像“后”作为自贬一级的称号。这与*在孙中山死后封存“总理”称号道理一样。“司”有“子承父业”的意思,“后”也有同样意思,符合夏后氏“家天下”的统治理念。“后”作为帝王称号一共使用了360年。商代甲骨文用“毓”为“后”。
上古(多见于夏、商两朝)尊称君主为“后”;后世尊称君主为“王”、“帝”等,而“后”指君主的妻子。“后”也是姓。
“氏”:1.是古代贵族身份的象征,普通人没有氏;同时,氏作为姓的补充,区分血缘关系。
2.古代缀于帝王贵族等的名号后面,表尊称;后来尊称 名人、专家,沿用至今。如:伏羲氏、太史氏、摄氏度、黎氏几何 etc。
逢蒙杀羿,羿亦有过焉
《孟子*离娄章句下》:逢蒙①学射于羿,尽羿②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异。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 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 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质公之斯也。’曰;‘吾生矣。’ 其仆曰:‘庚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 ‘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 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 ‘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 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 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③而后反。
(大荒中原地图有凿齿军寨。凿齿更可能是中原人将凶残的其他部落人比作凶兽。颛顼冢副本中有BOSS 名“九婴之首”。大荒幽州地图有蚩尤军寨。)
嫦娥奔月
(据wshichenting520 的版本,修正而成)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这十个太阳都是天帝(天神帝俊)的儿子, 喜爱一起在天空中玩耍,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天帝,他派了一个名叫羿的英雄,叫羿把他的儿子们吓回来,顺便剿灭横行的凶禽恶兽。
羿携着妻子冷美人嫦娥下到凡界。看到千里焦土、遍地枯骨,听到百姓对太阳的诅咒,羿怒火中烧,对着天上弯弓搭箭、作势欲射。可十个太阳却有恃无恐,依然嬉戏,羿心头那把无名业火高三千丈,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使出平生绝技连环箭法,一连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但杀了天帝的儿子,天帝怪罪于他,把他和嫦娥贬到凡间做了凡人。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此处有误,逢蒙与后羿同时代,夏朝人;后羿是慕羿之名,才取名“羿”的;射日的是羿,又称大羿、神羿,传说是帝尧时代的人。)
羿觉得对不起嫦娥,除了在幽洲从极渊以下的天池乃至飘渺峰之地传艺(翎羽山庄自此而成)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并说:“天上等级森严,在人间倒也逍遥自在。不过凡人终将一死,若要长生,就必须渡弱水,翻比良火山,登上北溟昆仑,去向西王母求取不死灵药。”
羿凭着盖世神功、超人意志,越过火山、弱水,攀上悬崖峭壁,来到北溟昆仑山顶。西王母钦佩羿的作为,同情他的遭遇,但仙药只剩一颗,便说:“不死药是用不死树结的不死果炼得,不死树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炼药又需三千年。现仅剩一颗,两人分享俱可长生不老,一人独食即能升天成仙。”
羿回来和妻子嫦娥商议想找个吉日分食,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当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嫦娥爱吃的馅饼,命名为“月饼”流传下来。从此,中秋节拜月、吃月饼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 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是说:嫦娥经受不住天上生活的诱惑,趁羿外出狩猎,独自吞食了不死药。嫦娥由于背弃了丈夫,怕天庭诸神嘲笑,就投奔月亮女神常羲,想在月宫暂且安身。可是月宫空无一人,出奇的冷清,她在漫漫长夜中咀嚼孤独、悔恨的滋味,慢慢地变成了月精白蛤蟆,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
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夜夜心。”
(《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ps:人类之初,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必须依赖团队的力量。所以从母系到父系,都是近亲聚居,后来人越来越多,这些大大小小的聚居地就称为“氏族”。后来才慢慢有了姓,也有后人有了姓,冠给先祖的,比如 唐尧、虞舜。尝百草、兴农耕的神农,其族人以 神农 为氏,例如 神农氏炎帝。
黄帝因为主持发明了轩冕(帝王之冠)和车辕,故后人尊其为轩辕氏,其所居之地称为 轩辕之丘。黄帝本是有熊国之后,建都于有熊,故亦称有熊氏;后人(主要是周王室)以姬为姓,故尊称之为姬轩辕。黄帝的晚年,发明了鼎。不久黄帝乘龙飞升,后来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帝王,就把黄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后世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大荒中原地图有鼎湖、古皇陵,以及颛顼冢副本和帝喾陵副本。还有黄帝的后人世代守卫古皇陵的卫氏一族和卫村。卫氏一族是时代传承的星象家。)
九黎苗族(大荒的苗族现统一改为 氐族了)的共祖 帝鸿氏蚩尤与炎黄二帝 是同时代的三个部落联盟的首领 。有人考证说,帝鸿即帝江,所以蚩尤是 帝江的后人。
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居住在长江流域的今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带。或说大抵上古之时,江汉之区皆为黎境。九黎共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9个氏族,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百度百科)
弱水:传说中密度极小的水,神奇到浮不起草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