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peng_zhenl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展示] 大荒简史(资料库)

[复制链接]

642

活跃

2269

人气

30

军饷

一呼百应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099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07: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江苏
本帖最后由 peng_zhenlin 于 2014-5-22 16:00 编辑

不想搬运了,直接贴个传送门。lao天下贰图片和视频,供老玩家怀念,新玩家参考:
http://tieba.baidu.com/p/387791409?pn=6

原来那时候灵兽、珍兽都是对应门派的啊!我最早玩天下的时候,只记得是10级拜祖师(加入门派),死了去黄泉点莲花复活。

17

活跃

46

人气

0

军饷

以武入道

Rank: 4

积分
135
102#
发表于 2014-5-22 09: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山东
鸡哥呢 玉机子传呢。。。。。。。。我大鸡哥 不要龙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851

活跃

1万

人气

45

军饷

伐肆八荒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3927
103#
发表于 2014-5-22 13: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新疆
这个帖子太好了{:8_518:}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头像被屏蔽

642

活跃

2269

人气

30

军饷

一呼百应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099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5: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江苏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签名被屏蔽
头像被屏蔽

642

活跃

2269

人气

30

军饷

一呼百应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099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6: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江苏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签名被屏蔽

642

活跃

2269

人气

30

军饷

一呼百应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099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8: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江苏
本帖最后由 peng_zhenlin 于 2014-5-24 21:23 编辑

                           神农
神农,又称神农氏(氏表尊崇),汉族神话人物,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1]。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

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教人医疗,发现有种植价值的五谷并开发农业。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遍尝百草,探水源,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现代也有透明的动物,只是几率较小而已。可见古人并非完全杜撰。)

近些年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遗址考古发现,约在7000年前至1万年前,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业社会。


因为上古时代并未有完整文字,故多为口耳相传之传说。而有关神农氏的传说也有不少。但亦有古籍用神话般的形式提及到神农氏的一些事情。

《易经*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白虎通》“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至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太平御览》引《周书》“神农耕而作陶”。
《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世本》“神农和药济人”。
《淮南子》“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相传是神农氏发明耕种的方法(之前是刀耕火种),他命百姓把谷种收集,然后播在开垦过的田土上,以后百姓便照这方法耕植五谷了,神农氏之称一源为此。(一说 五谷也是神农发现的,那么之前就是打猎OR游牧OR打渔 为主,饿极了草籽、树皮、草根、蘑菇 等胡乱吃,禽兽的卵和幼崽更不能放过,中毒深就死了)
神农氏首创木制的耒耜,被认为是农业发明之始。
相传神农氏为辨别各类草药,更作亲自尝试,最后试到一种含有剧毒的草药(传说为断肠草),无法可解,最终便牺牲了生命。神农氏有一条红色神鞭,名为赭鞭,用来鞭打各类花草,可令该花草的药、毒、寒、热等特性显露出来。
神农氏还发明了陶器,陶器是与农耕同时出现的,被誉为继火的使用之后的又一大创举。

相传炎黄时期,炎帝和黄帝皆神农氏之后,炎帝是神农的嫡系继承人,两部落联合形成华夏族。

炎帝败于黄帝,黄帝为共主,炎帝部落一部分迁离了黄河流域。

蚩尤亦神农氏之后,蚩尤部落在黄河流域战败后,一部分融入黄帝部落,一部分南迁,后又西迁。 鄂、湘、贵间均有 苗民 生活,为蚩尤之后,因先祖以务农,故而得名。蚩尤为神农氏后裔,蚩尤部落文明程度本来较高,但因战败后后裔居于偏远之山间,日久之后,文化并无进步,抑且退化,反而成为了化外之民。

相传神农氏出生于烈山,有人在在湖北距随州北四十公里的厉山镇列山神农洞修建了“神农故居”。

“神农故居”,设有神农洞二处(一为谷物药材贮藏,一为居住),并有神农亭、神农塔、神农庙、山南建神农茶室、神农花卉、九龙亭及山北神农母安登浴池,百草园等十数处。

湖北省西部山区,也有一地称为“神农架”,也与神农氏有关,缘于神农氏曾到此地搭架采药之传说。


距离随州市区五十五公里处的烈山上,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传说是神农氏所用的器物。烈山还有神农井、神农宅、神农观、炎帝庙等古建筑。厉山镇北有“炎帝神农氏”碑一座,保存至今。

日本人也信奉神农,尤其药商、医师、摊贩,在东京的汤岛圣堂有神农节 。

头像被屏蔽

642

活跃

2269

人气

30

军饷

一呼百应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099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9: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江苏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签名被屏蔽

642

活跃

2269

人气

30

军饷

一呼百应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099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22: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江苏
                            元“氏”

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上古时代的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氏会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古代的姓、氏是完全不同的。如知名的儒家始祖孔子,是殷商的宗室后裔,故为子姓,孔氏。正确定义上,孔子的姓绝对不是孔。


                                             获得方式

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

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
以国名为氏
以邑名为氏
以官名为氏
以职业名为氏
以住地之名为氏
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
以贵族的字为氏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开始姓氏混称。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渐渐演变成现在的 只知有姓,不知有氏。
头像被屏蔽

642

活跃

2269

人气

30

军饷

一呼百应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099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22: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江苏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签名被屏蔽

1592

活跃

300

人气

0

军饷

一飞冲天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7
110#
发表于 2014-5-25 14: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江苏
马克一下

6212

活跃

4156

人气

5

军饷

伐肆八荒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3549
111#
发表于 2014-5-25 14: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河南
火后留名

4766

活跃

1万

人气

30

军饷

伐肆八荒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3952
112#
发表于 2014-5-25 14: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甘肃
看了之后才发现 七夜以为墨迹就是救他的那个?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万

活跃

1万

人气

30

军饷

伐肆八荒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3744

五叶萌萌哒

113#
发表于 2014-5-25 14: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山东
不是还有个类似的帖子?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34

活跃

267

人气

0

军饷

茅塞顿开

Rank: 5Rank: 5

积分
232
114#
发表于 2014-5-25 14: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江西
求TXT版!这样看累死人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头像被屏蔽

2006

活跃

7602

人气

540

军饷

封喉

积分
4023

神仙眷侣·比翼双飞(祝天下3的小伙伴们幸福美满【赏金猎人】奖励)仲康代言人

115#
发表于 2014-5-25 15: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642

活跃

2269

人气

30

军饷

一呼百应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099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江苏
回复 115# 五月南风


    官方文案已换,只能这样自圆其说。
我也知道老版本是张宪中生张凯枫,被卓君武领养啊!可是官方已经改口了,卓君武才是他亲爹。
头像被屏蔽

2006

活跃

7602

人气

540

军饷

封喉

积分
4023

神仙眷侣·比翼双飞(祝天下3的小伙伴们幸福美满【赏金猎人】奖励)仲康代言人

117#
发表于 2014-5-25 16: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浙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42

活跃

2269

人气

30

军饷

一呼百应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099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9: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江苏
                           烛龙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所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而在〈海外北经〉中也有类似说法:“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两段文章虽不同段,但同样以开眼为昼、闭眼为夜的记载十分类似,所以郭璞在注中便认为烛龙与烛阴乃是同一物。


《淮南子·地形训》中也有言:“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可见烛龙与山海经中的一般兽类不同,虽然编排在海外、大荒中,却是份属神格。



它的神力能烛照九泉之下,所以人们又叫它「烛阴」,也写作逴龙。传说它常含一支蜡烛,照在北方幽黯的天门之中。《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汉 王逸 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八:“兰膏停室,不思衔烛之龙。” 隋 薛道衡 《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所以也被称为衔烛之龙 。



形成原因
太阳说


历代对烛龙有不同解释。在《楚辞·天问》中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的词句,《易纬乾坤凿度》中又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行南时大,行北时严杀。”所以清人俞正燮在其著作《癸巳存稿》中认为“烛龙即日之名”。

祝融说
近代杭州大学教授姜亮夫认为烛龙与祝融音近,称:“古人束草木为烛,修然而长,以光为热,远谢日力,而形则有似于龙。龙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烛龙。”

极光说
张明华在《烛龙和北极光》中认为,烛龙不是动物,“烛龙照明”之说是北极光现象的神化[1]。
台湾《科学人》杂志2009年5月号第36页由趙丰发表的“【上下古今人间世】烛龙:千百世代的古今奇缘”中指出,因磁北极在古代是在北部亚洲的位置,所以古人看得到上述如“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符合烛龙形象的极光。



盘古说
袁珂《山海经校注》旁征博引,得出结论,祝融即创世神盘古。
《五运历年记》: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
任昉《述异记》云:“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为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
《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的作者徐整为三国人,任昉为南北朝时梁人,此前的先秦及秦汉文献如《楚辞·天问》、《淮南子·原道训》等在述及世界创生时,皆未提及盘古,可见盘古创世的神话出现较晚,且据徐整称引“吴楚间说”,并云“南海有盘古氏墓”、“桂林有盘古氏庙”,可见盘古神话当是魏晋间由南方民族传入者。盘古之主要事迹为开辟天地和化生万物,然诸书述烛龙,却全然与开辟和创世无涉。应是徐整套用《山海经校注》描述烛龙的话描绘盘古,而袁珂受其误导。



名字由来
“烛”字的本义最初可能就是指大火或龙星。“烛”繁体字从火从蜀,会意兼形声。“蜀”本义指蚕,《说文解字》云:“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
古《蚕书》“蚕为龙精”云云,足证古人以龙星为蚕事的标志。龙星既为先民了解桑蚕时令的标志,据蚕事而命名之,故其字从“蜀”。“烛”字从“火”以示火耕,从“蜀”以示蚕织,一语而双关,正是男耕女织的生动写照,先民造字之妙,即此可见一斑。
《尔雅·释天》云:“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谓之玉烛。”
综上所述,可知龙星原本又名为“蜀”或“烛”,而其得名缘于其为先民火耕、蚕桑之时令标志,可见此名之古。蜀为古人习见之虫,而龙则为虫之抽象和神化,且非指某种具体的虫类。据此推断,此星之被名为“蜀”或“烛”,或还在其星被称为龙星之前。其星既名为“蜀”或“烛”,又名为“龙”,故合称为“烛龙”。
头像被屏蔽

642

活跃

2269

人气

30

军饷

一呼百应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099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9: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江苏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签名被屏蔽

642

活跃

2269

人气

30

军饷

一呼百应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099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9: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江苏
本帖最后由 peng_zhenlin 于 2014-6-9 12:09 编辑

                          禺强
禺强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疆”、“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强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一说海神禺强 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

据说禺强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山海经·大荒北经》:“北海 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 禺彊(禺强) 。”
郝懿行笺疏:“《大荒东经》云: 黄帝 生 禺虢 , 禺虢生禺京 。 禺京即禺彊也,京、彊声相近。”
《列子·汤问》:“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蹔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羣圣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
《庄子·大宗师》:“禺强得之,立乎北极。”
又曰“北海之神,名曰禺强,灵龟为之使。”是说夏民族的远祖禺强即禺京,是灵龟的化身。禺京即鲧。 成玄英 疏:“禺强,水神名也,亦曰禺京 。人面鸟身,乘龙而行,与 颛顼 并轩辕之胤也。”一说天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