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烛龙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所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而在〈海外北经〉中也有类似说法:“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两段文章虽不同段,但同样以开眼为昼、闭眼为夜的记载十分类似,所以郭璞在注中便认为烛龙与烛阴乃是同一物。
《淮南子·地形训》中也有言:“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可见烛龙与山海经中的一般兽类不同,虽然编排在海外、大荒中,却是份属神格。
它的神力能烛照九泉之下,所以人们又叫它「烛阴」,也写作逴龙。传说它常含一支蜡烛,照在北方幽黯的天门之中。《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汉 王逸 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八:“兰膏停室,不思衔烛之龙。” 隋 薛道衡 《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所以也被称为衔烛之龙 。
形成原因
太阳说
历代对烛龙有不同解释。在《楚辞·天问》中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的词句,《易纬乾坤凿度》中又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行南时大,行北时严杀。”所以清人俞正燮在其著作《癸巳存稿》中认为“烛龙即日之名”。
祝融说
近代杭州大学教授姜亮夫认为烛龙与祝融音近,称:“古人束草木为烛,修然而长,以光为热,远谢日力,而形则有似于龙。龙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烛龙。”
极光说
张明华在《烛龙和北极光》中认为,烛龙不是动物,“烛龙照明”之说是北极光现象的神化[1]。
台湾《科学人》杂志2009年5月号第36页由趙丰发表的“【上下古今人间世】烛龙:千百世代的古今奇缘”中指出,因磁北极在古代是在北部亚洲的位置,所以古人看得到上述如“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符合烛龙形象的极光。
盘古说
袁珂《山海经校注》旁征博引,得出结论,祝融即创世神盘古。
《五运历年记》: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
任昉《述异记》云:“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为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
《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的作者徐整为三国人,任昉为南北朝时梁人,此前的先秦及秦汉文献如《楚辞·天问》、《淮南子·原道训》等在述及世界创生时,皆未提及盘古,可见盘古创世的神话出现较晚,且据徐整称引“吴楚间说”,并云“南海有盘古氏墓”、“桂林有盘古氏庙”,可见盘古神话当是魏晋间由南方民族传入者。盘古之主要事迹为开辟天地和化生万物,然诸书述烛龙,却全然与开辟和创世无涉。应是徐整套用《山海经校注》描述烛龙的话描绘盘古,而袁珂受其误导。
名字由来
“烛”字的本义最初可能就是指大火或龙星。“烛”繁体字从火从蜀,会意兼形声。“蜀”本义指蚕,《说文解字》云:“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
古《蚕书》“蚕为龙精”云云,足证古人以龙星为蚕事的标志。龙星既为先民了解桑蚕时令的标志,据蚕事而命名之,故其字从“蜀”。“烛”字从“火”以示火耕,从“蜀”以示蚕织,一语而双关,正是男耕女织的生动写照,先民造字之妙,即此可见一斑。
《尔雅·释天》云:“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谓之玉烛。”
综上所述,可知龙星原本又名为“蜀”或“烛”,而其得名缘于其为先民火耕、蚕桑之时令标志,可见此名之古。蜀为古人习见之虫,而龙则为虫之抽象和神化,且非指某种具体的虫类。据此推断,此星之被名为“蜀”或“烛”,或还在其星被称为龙星之前。其星既名为“蜀”或“烛”,又名为“龙”,故合称为“烛龙”。 |
|